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早在小时候的农村就听老人讲过,“七夕”之夜还真的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呢,但两年前听说这个传说的发源地就在我们长安区时,心中就有一种骄傲和自豪,尤其是连续两年媒体对这里庙会的报道更让我有了亲自去看看的兴趣和冲动。
《牛郎织女》、《梁祝》、《孟姜女》、《白蛇传》堪称我国的四大民间传说故事,后三个均有实地可以参观,惟有牛郎织女农历七月初七“鹊桥相会”的故事,却被人们所遗忘,使这个优美动人的故事还停留在民间传说的层面上,近期的考证使人们认识到这里就是爱情文化的又一发源地,这更让我想尽快去探个究竟。
还是在今年的三月十四日,刚好赶上初春的“倒春寒”,风大自不必说,丝丝寒意让人不住的颤抖,但为了能亲眼见证这一个传说的发源地,兴奋之情倒是充斥着新间。见证身边的爱情传说发源地自然少不了带上自己的爱妻,让我们一起分享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以及爱情传说。对了,今天还正巧是我和老婆领取结婚证的五周年纪念日,使得这次采访又平添了一份浪漫的色彩。
按图索骥,拿着一份很早的长安交通旅游图,就来到了长安区斗门镇,还好,听说我们要去找“牛郎织女”,镇上的人告诉我们,没有顺车去,因为中间有很长的麦地,路很窄,只有三轮蹦蹦车能通过,于是,我们就租了一辆三轮车向目的地进发了。
果不其然,路太难走了,开始从一个村中经过时,还能顺畅的通过,再往前,就只有耕作的田间小路了,听说我们专程去采访“牛郎织女”的传说,厚道的司机想着法子把车往前曳,争取能把我们直接送到地方。
老远就看到大片的麦地,据说,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为训练水军,在今长安斗门镇一带,开凿了昆明池。池中刻置石鲸,为上应天象,就在两岸分置牛郎、织女的石雕像,中隔昆明池,“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以象征天上的银河。五代时连年战乱不息,昆明池无人维护疏浚,池水逐渐枯竭,关于牛郎织女的美妙传说也从此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两千多年的变迁,昆明池早已变为良田,但屹立在斗门镇街东的牛郎和镇东六里常家庄村北的织女石刻,却准确的标明了昆明池的东西两
岸。
[曾经训练水师的昆明池]
我们的目的地就是这里,看到麦地的同时,一座寺庙就已经进入了眼帘,从大门两侧的对联以及地上的遗存,能依稀可见前不久“赶会”的热闹场景,一进门,就看见1956年8月6日矗立的“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牛郎织女石刻”的碑刻,仔细阅读背面的碑文,让人觉得这里毋庸置疑就是传说的发源地了,进后院正殿浏览,门口一幅楹联:
[陕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王母在瑶池灵光祭善恶
玉帝座天宫慧眼观贤愚
进门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尊石像,身披紫红缎面,坐南北而回收西望,织女石刻身高2米,底座均与身宽相近,石像前的桌上堆满各色花束和供品,能看出这里香火非常旺盛,据院内看护者讲,这里每逢农历正月十七(传说的结婚纪念日)和七月初七(传说中的鹊桥相会日),此间献祭的香客多达数万人,扭秧歌、耍社火、唱大戏……热闹非常,与春节相比毫不逊色。
墙上有几组壁画,经典的就是西墙上牛郎织女相会的壁画了,还有北墙上悬挂的“织女寺简介”牌匾,这里,你能感受到这个美丽传说的真实再现,能够想象的到,传说中的那一对有情人如何经历从相识到相逢,从相爱到相隔的场景。
站在这个院子,一个疑惑充斥心头,为什么这里仅仅有“织女像”而无“牛郎像”呢?既然叫牛郎织女石刻,那“牛郎”到哪里去了呢?
[香火旺盛的石婆庙]
听这里的人讲,既然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牛郎自然在不远的另一端,顺着织女石刻的眼神方向就能找到。
开车的师傅非常热心,直接把我们带到“牛郎石刻”所在的村子里,哪里有“牛郎”的影子呢?到处打听才知道才知道“牛郎石刻”已经被圈住了,要想进去,必须得找村子里便拿钥匙的人,一家一家的问,终于找到了,在这位大叔的引领下,开门进去,终于看到久仰的“牛郎”了,不过,相对“织女”,这里用“凄凄惨惨戚戚”来形容再也恰当不过,一座几乎快要倒塌的破庙里,矗立着“牛郎”的石像,牛郎石刻身高2.15米,也是花岗岩圆雕,刀法粗犷,朴实浑厚,不过他身披黄面蓝底衣,头戴蓝色白边帽。周围的破厂子更增加了几分萧瑟和凄凉,庙上也有一副对联:
应牵牛星座传佳话
振汉武雄风流千载
居此地以东数十米,有一个水泥砌起来的台子,据陪同的人讲,这里因为拆迁,牛郎庙要移走了,就移到跟前的这个台子上。联想到织女庙的旺盛,联想到主角之一的牛郎,再看这即将转移原地的牛郎石刻,鼻子不禁有些酸楚,移走了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址了,同样的传说,“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这次来这里还有一个目的,作为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的会员,正要给“人类贡献奖”摄影大赛提交作品,今年适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二十周年,这次大赛主要以民俗作品为主,“抢救性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俗摄影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更让我有了拍一组这个故事的责任,让更多的人知道,牛郎织女的传说确有其址,而且,就在我们的长安区的斗门镇附近。
回家整理了此行的素材,最后把提交摄影大赛的组照作品命名为“牛郎织女的传说源于长安”一来讲述一个美丽的传说,二来是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长安区,三是让更多的人知道并参与到保护和发掘工作中来,把长安区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浪漫文化之都”,这样,作为一个本地的民俗摄影工作者也算是为家乡尽力自己一点点努力。
(许海峰 作者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陕西民俗摄影协会会员/信息网络部副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