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公众号 | 微博 | 意见反馈 | 上传图片 | 手机版
三秦游图片
旅游资讯 | 活动线报 | 三秦景点 | 旅游攻略 | 三秦美食 | 三秦特产 | 民俗风情 | 旅游年票 | 电商分销 | 老龙窝酒 | 搜索
每日更新 | 旅游票务 | 三秦影像 | 三秦名人 | 三秦历史 | 三秦文化 | 旅游视频 | 热点评论 | 产品溯源 | 微商货源 | 投稿
首页 | 西安图片 | 宝鸡图片 | 咸阳图片 | 铜川图片 | 渭南图片 | 延安图片 | 榆林图片 | 汉中图片 | 安康图片 | 商洛图片 | 杨凌图片 | 作品欣赏
最新动态 | 会员风采 | 专题作品 | 网上影展 用户名: 密码:
会员注册 找回密码
手机版APP可以直接发布手机照片
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图片分类导航
• 民俗 • 生活
• 人像 • 城市
• 花鸟 • 纪实
• 节日 • 景观
• 儿童 • 建筑
• 艺术 • 其他
最新会员 更多
·陈俊平 ·陆竞
·江山如画 ·Chenxi
·刘辉 ·tangbo
·苏绘古纺 ·xiaoxi
·郑健峰 ·山里人
·梁德明 ·陕北烙画
·吃客中国 ·石学平
·桥韵无痕 ·合阳信息
·zkw ·王顺山奕辰农
·三秦游 ·智障
·千秋
专题作品 更多
·电商助农:2016新果子渭南早酥
许海峰--陕南安康农村的婚俗文化
发布日期:2007-3-23 10:34:00  浏览:1244 次

陕南安康农村的婚俗中,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红爷”(或介绍人),即媒人,从开始“找对象”,到“看家”、“订婚”、“结婚”,始终是由媒人来穿针引线,穿梭两家并从中周旋。

最初,找到合适的“红爷”也绝非偶然,都是人托人给“总见”(介绍),一般都由对男女双方都比较熟悉的人承担。男方家长知道谁家的女孩子,就去 “请红爷”(给红爷送礼),托“介绍人”去打听“门户”,这个婚前打听“门户”很重要,:主要包括有没有家族遗传病史,包括有无“臭台子”(即狐臭),还有人的长相、家庭状况、人品及为人情况等等。

如果各方面情况还不错,就要请“红爷”去“总见”,“是媒不是媒,空跑三四回”,就是说媒人一次两次去肯定还不行,第一次去女方家先把此事说过去,以后还要多次跑,经过多次打听和工作后,听女方家“放口”后,即女方没有什么意见后,“红爷”给双方家约定日子,让女方去男方家“看家”。

“看家”,就是女方带红爷、叔老子(伯伯、叔叔辈)、婶娘(或者哥嫂)以及女孩自身,一般四个人(双数)去男方家里,看看男方的家庭条件,包括耕地、生活水平、门上环境、地理位置、社会关系、家底情况等,如果女方家有意见,女方一般连男方家的“开水”(鸡蛋甜酒之类)都不喝,直接就走了;如果女方没有意见,就会留在男方家吃顿饭。

“看家”临走之时,男方要给四个人送“打发”,一般指毛巾、衣服、袜子、香皂,甚至钱等。

过一段时间,男方让“红爷”再去女方家去,给女方家长约“订婚”的日子,如果时间约好后,男方要去“过礼”,带上衣服、“礼吊子”(猪肉)、馍馍、粮食、点心等“八样礼”,还要去女方家放炮,表示这家女孩已经同意许给这家男的,街坊邻居这些其他人家就不能再去女方家说媒了。

这个时候就看男女双方的年龄了,如果男女双方结婚年龄不够,逢年过节,比如大年初一,男方要去女方家拜年;夏天要去“送新”,就是麦收季节后,把新蒸的白面馍馍给女方家送去。

如果双方年龄够了,男方托“红爷”去女方家确定“结婚”的日子,女方如果暂时不同意,就可以把时间往后推;如果同意,就按照男方家的意见确定结婚日期。

结婚当天,男方家就要请客“过事”,请“喜房”,“打响器”(唢呐、鼓、锸、勾锣、马锣五样子乐器),如果女方家距离远,一大早就出去“迎亲”。“迎亲”的队伍包括新郎、红爷、要紧亲戚的女同志(一般新郎的姐姐妹妹、婶娘等),喜房(两人),响器(五人),其他人根据女方家的嫁妆多少而定。

这天,男方要给女方带一份厚礼,除了和定婚时基本相同外,还要给女方带若干套衣服,以前至少四套以上,现在省事一般都给现金了。

结婚当天,女方家也要“过事”,当迎亲的队伍到达女方家时,这些人在女方家“坐完席”(吃席)后,就准备返程了,这时,女方要有“送亲”的队伍,除了新娘外,还有亲戚本家,包括本姓的本家、重要亲戚都可以去。

农村“过事”非常讲究,“过事”当天首先开“执事单”,张贴在男方家大门左右方(根据位置而定),确定“过事”当天的分工,包括负责安排一切事务的“大总管”,其次是招呼客人的“客头”,还有“接礼的”、“坐柜的”(写礼薄)、“看库的”(腾送礼的包包以及照顾礼物的),“招待员”(招呼客人以及敬烟的),“盘头的”(负责席上端盘子上菜的),“大小厨房”(大厨房主要负责切肉、抱笼做席的;小席主要负责凉菜,定碟子的),“蒸饭的”;“热酒的”“烧茶的”“跳水的”“敬器的”(负责洗刷碟碗的),“打杂的”(执事单以外没人干的活);“炮手”(负责放鞭炮的)。

“过事”一般是三天,其实在“正事”的前一天,主人家就和“大总管”商量好,要开多少席口(大致多少客人,要开多少桌席),同时确定“执事单”的人员分工。

这个时候要和负责“大小厨房”的人商量,这么多的席口,要计划购置多少荤素菜,之后主人才安排人去购买东西。

“过事”的第一天,主要亲戚都会这一天来。

农村民风淳朴,一般谁家有事, 村里的人包括邻居都来给“帮忙”。但在此之前,主人和“大总管”商量主要的人员分工,确定“执事单”,再由“客头”来宣布分工,最后由打杂的来张贴在主人家大门的侧边。这个时候就开始“开席”了,第一轮的席主要是要“待执客”(招待负责帮忙的人),接下来,亲戚包括客人就开始坐席了。

“过事”的第二天才是“正事”,男方家去女方家“接亲”,这一天吃席最热闹,农村“坐席”非常讲究,如果条件好的,都是“八道菜席”,条件一般的基本上都是“四道菜席”。拿“八道菜席”来讲,主要是一开席就先上“八个凉菜”,中间还有一个“大盘子”,除了盘子大外,主要是菜品比较好一些,以黄花、木耳以及稍微好的荤菜为主;接着就是八道热菜,以肘子、蒸肉、鸡、鱼、小炒、蒸甜酒米、甜汤这些为主要的菜品。上菜讲究非常多,多以“四个盘子四个碗”来区分;热菜过后,就换上吃饭的下饭菜十个,主要有两个肉片(表面都是肉片,垫碗底的材料不一样,有豆豉、腌菜等)、酥肉、丸子、墩子(肉墩子)四个硬菜;其它配有豆芽、莲菜、萝卜、香椿等,一共十个。

农村“坐席”也是非常讲究,一般桌子四面都会分上席和前席,以及两侧的两个档档。如果在堂屋(客厅),以堂屋的正面为上席,对面为前席,两边为“档档”;如果在院子里边“扯蓬”(就是搭棚子)吃席,由客头根据地形来决定桌子的上席和前席的位置。

坐在上席的人,往往都是老少“魏“家(舅舅及舅舅家的亲人),无论年龄长幼,这都是重要的客人,必须安排在上席位置;如果是一般客人坐席,坐在上席的都是年龄大或者辈分高的人,接着就是前席位置比较优越了,但有一点,“爷儿伙”(父子或者叔叔侄子之间)不能坐在两对门,可以分开让在“档档”两边坐。

农村坐席,大家都比较注重礼节,你不妨看看,坐席安排位置往往要费半天的时间,大家你推我让,都把优先的位置让给别人坐,好多都是抢着提前坐在“档档 ”的位置上。争着给席上的人倒酒,一般都是从上席开始倒起,这时候“斟酒”的人,都会用一只手倒酒,一只手放在倒酒那只手的侧边,两只手寓恭敬之意;敬烟亦同,也是两只手给递给别人;上菜时,让上席的人发话(拿着筷子说“大家开始吃”)或者先动筷子,其他的人才能开始动筷子。

吃席一般都是流水席,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流水席,吃完一桌立即更换另外一桌,这里吃席讲究“一泡子”(一批)全部吃完,再全部更换桌子上的餐具,重上菜品,又是“一泡子”席。

坐席中间,有“喜房的”伴奏吹着唢呐,如果“端盘的”上菜时大喊一声“有了”,这时“喜房的”就会立即开始吹上一曲。农村“端盘的”拿的上菜工具,是一个一尺半宽,二尺半长的四方型木制托盘,上边可以最少可以放上四个大碗。上菜时的这声“有了”,让我们太熟悉了,但凡有“过事”处,必能听“有了”,这两个字音高而且发音拖得很长,一来给喜房打招呼,二来是说明盘子上边有油,让大家赶紧避让,所以说,是“有了”还是“油了”(把你衣服弄油腻了),不必考证,意思就是这样的。

农村结婚当天晚上也喜欢闹洞房,但闹洞房的人员和其他地方略有不同,主要是男方家要紧亲戚,包括姑父、姐夫、老表这些人。

闹洞房的地点和方式也不一样,这时,客人大多已经离开了,这时根据亲戚多少,拼几张桌子,放些点心、水果、瓜子、花生、烟酒之类,一共十几盘子。这时新郎给新娘逐一介绍这些亲戚,该叫什么,如何称呼等,新娘就给大家递烟,点火,请吃烟,这个时候,如果能开得着玩笑的,都喜欢拿鼻子吹气,故意把打火机或者火柴的火偷偷的吹灭;或者把烟头偷偷的弄湿,让新娘无论如何也难以点着。

这个时候,大家也会出一些节目,供大家逗趣,说说笑笑,把结婚的气氛搞到高潮。

第三天,主人还要“谢执客”(感谢帮忙的人),“谢红爷”(感谢媒人),进行“圆席”,这个时候,整个结婚的过程才算正式结束了。

其实,这个时候 ,主人还没有忙完,“过事”之后的几天里,主人还要带上礼品,给负责“厨房的”、“客头的”、“大总管的”这些人“道劳”(感谢辛苦之意),这些事情都做完后,结婚的事情总算忙完了。

纵观陕南安康农村的婚俗文化,虽然时代变迁,一些已经简化,包括“过事”做菜,很少见到“八道菜席”,多以“和菜盘子”(音HUO,同和面,搅拌的意思)和炒菜为主[中间的“和菜盘子”由葱姜蒜和油盐酱醋调成汁,用大盘子盛上放在桌子中间,把周围的凉菜“和”者吃];而“看家”、“订婚”这些程序有时间已经减少或者取消了,好多还把订婚和结婚合并,更多了一些文明和进步。

同时,农村“过事”中的“帮忙”、“让座”、“敬酒”、“敬烟”等传统的文化和礼仪,却一直在保留和继续发扬中,农村人所表现出的那种纯朴和善良更彰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

还是儿时看到不少这样结婚的场面,这么多年了,真的很怀念陕南安康农村的婚俗文化!

陕南安康农村的婚俗中,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红爷”(或介绍人),即媒人,从开始“找对象”,到“看家”、“订婚”、“结婚”,始终是由媒人来穿针引线,穿梭两家并从中周旋。

最初,找到合适的“红爷”也绝非偶然,都是人托人给“总见”(介绍),一般都由对男女双方都比较熟悉的人承担。男方家长知道谁家的女孩子,就去 “请红爷”(给红爷送礼),托“介绍人”去打听“门户”,这个婚前打听“门户”很重要,:主要包括有没有家族遗传病史,包括有无“臭台子”(即狐臭),还有人的长相、家庭状况、人品及为人情况等等。

如果各方面情况还不错,就要请“红爷”去“总见”,“是媒不是媒,空跑三四回”,就是说媒人一次两次去肯定还不行,第一次去女方家先把此事说过去,以后还要多次跑,经过多次打听和工作后,听女方家“放口”后,即女方没有什么意见后,“红爷”给双方家约定日子,让女方去男方家“看家”。

“看家”,就是女方带红爷、叔老子(伯伯、叔叔辈)、婶娘(或者哥嫂)以及女孩自身,一般四个人(双数)去男方家里,看看男方的家庭条件,包括耕地、生活水平、门上环境、地理位置、社会关系、家底情况等,如果女方家有意见,女方一般连男方家的“开水”(鸡蛋甜酒之类)都不喝,直接就走了;如果女方没有意见,就会留在男方家吃顿饭。

“看家”临走之时,男方要给四个人送“打发”,一般指毛巾、衣服、袜子、香皂,甚至钱等。

过一段时间,男方让“红爷”再去女方家去,给女方家长约“订婚”的日子,如果时间约好后,男方要去“过礼”,带上衣服、“礼吊子”(猪肉)、馍馍、粮食、点心等“八样礼”,还要去女方家放炮,表示这家女孩已经同意许给这家男的,街坊邻居这些其他人家就不能再去女方家说媒了。

这个时候就看男女双方的年龄了,如果男女双方结婚年龄不够,逢年过节,比如大年初一,男方要去女方家拜年;夏天要去“送新”,就是麦收季节后,把新蒸的白面馍馍给女方家送去。

如果双方年龄够了,男方托“红爷”去女方家确定“结婚”的日子,女方如果暂时不同意,就可以把时间往后推;如果同意,就按照男方家的意见确定结婚日期。

结婚当天,男方家就要请客“过事”,请“喜房”,“打响器”(唢呐、鼓、锸、勾锣、马锣五样子乐器),如果女方家距离远,一大早就出去“迎亲”。“迎亲”的队伍包括新郎、红爷、要紧亲戚的女同志(一般新郎的姐姐妹妹、婶娘等),喜房(两人),响器(五人),其他人根据女方家的嫁妆多少而定。

这天,男方要给女方带一份厚礼,除了和定婚时基本相同外,还要给女方带若干套衣服,以前至少四套以上,现在省事一般都给现金了。

结婚当天,女方家也要“过事”,当迎亲的队伍到达女方家时,这些人在女方家“坐完席”(吃席)后,就准备返程了,这时,女方要有“送亲”的队伍,除了新娘外,还有亲戚本家,包括本姓的本家、重要亲戚都可以去。

农村“过事”非常讲究,“过事”当天首先开“执事单”,张贴在男方家大门左右方(根据位置而定),确定“过事”当天的分工,包括负责安排一切事务的“大总管”,其次是招呼客人的“客头”,还有“接礼的”、“坐柜的”(写礼薄)、“看库的”(腾送礼的包包以及照顾礼物的),“招待员”(招呼客人以及敬烟的),“盘头的”(负责席上端盘子上菜的),“大小厨房”(大厨房主要负责切肉、抱笼做席的;小席主要负责凉菜,定碟子的),“蒸饭的”;“热酒的”“烧茶的”“跳水的”“敬器的”(负责洗刷碟碗的),“打杂的”(执事单以外没人干的活);“炮手”(负责放鞭炮的)。

“过事”一般是三天,其实在“正事”的前一天,主人家就和“大总管”商量好,要开多少席口(大致多少客人,要开多少桌席),同时确定“执事单”的人员分工。

这个时候要和负责“大小厨房”的人商量,这么多的席口,要计划购置多少荤素菜,之后主人才安排人去购买东西。

“过事”的第一天,主要亲戚都会这一天来。

农村民风淳朴,一般谁家有事, 村里的人包括邻居都来给“帮忙”。但在此之前,主人和“大总管”商量主要的人员分工,确定“执事单”,再由“客头”来宣布分工,最后由打杂的来张贴在主人家大门的侧边。这个时候就开始“开席”了,第一轮的席主要是要“待执客”(招待负责帮忙的人),接下来,亲戚包括客人就开始坐席了。

“过事”的第二天才是“正事”,男方家去女方家“接亲”,这一天吃席最热闹,农村“坐席”非常讲究,如果条件好的,都是“八道菜席”,条件一般的基本上都是“四道菜席”。拿“八道菜席”来讲,主要是一开席就先上“八个凉菜”,中间还有一个“大盘子”,除了盘子大外,主要是菜品比较好一些,以黄花、木耳以及稍微好的荤菜为主;接着就是八道热菜,以肘子、蒸肉、鸡、鱼、小炒、蒸甜酒米、甜汤这些为主要的菜品。上菜讲究非常多,多以“四个盘子四个碗”来区分;热菜过后,就换上吃饭的下饭菜十个,主要有两个肉片(表面都是肉片,垫碗底的材料不一样,有豆豉、腌菜等)、酥肉、丸子、墩子(肉墩子)四个硬菜;其它配有豆芽、莲菜、萝卜、香椿等,一共十个。

农村“坐席”也是非常讲究,一般桌子四面都会分上席和前席,以及两侧的两个档档。如果在堂屋(客厅),以堂屋的正面为上席,对面为前席,两边为“档档”;如果在院子里边“扯蓬”(就是搭棚子)吃席,由客头根据地形来决定桌子的上席和前席的位置。

坐在上席的人,往往都是老少“魏“家(舅舅及舅舅家的亲人),无论年龄长幼,这都是重要的客人,必须安排在上席位置;如果是一般客人坐席,坐在上席的都是年龄大或者辈分高的人,接着就是前席位置比较优越了,但有一点,“爷儿伙”(父子或者叔叔侄子之间)不能坐在两对门,可以分开让在“档档”两边坐。

农村坐席,大家都比较注重礼节,你不妨看看,坐席安排位置往往要费半天的时间,大家你推我让,都把优先的位置让给别人坐,好多都是抢着提前坐在“档档 ”的位置上。争着给席上的人倒酒,一般都是从上席开始倒起,这时候“斟酒”的人,都会用一只手倒酒,一只手放在倒酒那只手的侧边,两只手寓恭敬之意;敬烟亦同,也是两只手给递给别人;上菜时,让上席的人发话(拿着筷子说“大家开始吃”)或者先动筷子,其他的人才能开始动筷子。

吃席一般都是流水席,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流水席,吃完一桌立即更换另外一桌,这里吃席讲究“一泡子”(一批)全部吃完,再全部更换桌子上的餐具,重上菜品,又是“一泡子”席。

坐席中间,有“喜房的”伴奏吹着唢呐,如果“端盘的”上菜时大喊一声“有了”,这是“喜房的”就会立即开始吹上一曲。农村“端盘的”拿的上菜工具,是一个一尺半宽,二尺半长的四方型木制托盘,上边可以最少可以放上四个大碗。上菜时的这声“有了”,让我们太熟悉了,但凡有“过事”处,必能听“有了”,这两个字音高而且发音拖得很长,一来给喜房打招呼,二来是说明盘子上边有油,让大家赶紧避让,所以说,是“有了”还是“油了”(把你衣服弄油腻了),不必考证,意思就是这样的。

农村结婚当天晚上也喜欢闹洞房,但闹洞房的人员和其他地方略有不同,主要是男方家要紧亲戚,包括姑父、姐夫、老表这些人。

闹洞房的地点和方式也不一样,这时,客人大多已经离开了,这时根据亲戚多少,拼几张桌子,放些点心、水果、瓜子、花生、烟酒之类,一共十几盘子。这时新郎给新娘逐一介绍这些亲戚,该叫什么,如何称呼等,新娘就给大家递烟,点火,请吃烟,这个时候,如果能开得着玩笑的,都喜欢拿鼻子吹气,故意把打火机或者火柴的火偷偷的吹灭;或者把烟头偷偷的弄湿,让新娘无论如何也难以点着。

这个时候,大家也会出一些节目,供大家逗趣,说说笑笑,把结婚的气氛搞到高潮。

第三天,主人还要“谢执客”(感谢帮忙的人),“谢红爷”(感谢媒人),进行“圆席”,这个时候,整个结婚的过程才算正式结束了。

其实,这个时候 ,主人还没有忙完,“过事”之后的几天里,主人还要带上礼品,给负责“厨房的”、“客头的”、“大总管的”这些人“道劳”(感谢辛苦之意),这些事情都做完后,结婚的事情总算忙完了。

纵观陕南安康农村的婚俗文化,虽然时代变迁,一些已经简化,包括“过事”做菜,很少见到“八道菜席”,多以“和菜盘子”(音HUO,同和面,搅拌的意思)和炒菜为主[中间的“和菜盘子”由葱姜蒜和油盐酱醋调成汁,用大盘子盛上放在桌子中间,把周围的凉菜“和”者吃];而“看家”、“订婚”这些程序有时间已经减少或者取消了,好多还把订婚和结婚合并,更多了一些文明和进步。

同时,农村“过事”中的“帮忙”、“让座”、“敬酒”、“敬烟”等传统的文化和礼仪,却一直在保留和继续发扬中,农村人所表现出的那种纯朴和善良更彰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

还是儿时看到不少这样结婚的场面,这么多年了,真的很怀念陕南安康农村的婚俗文化!

 (许海峰 作者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陕西民俗摄影协会会员/信息网络部副部长)


摄影师登记注册 | 关于三秦影像图片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活动合作
本网站图片版权属作者和三秦影像图片社共同拥有,作品仅供交流,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Copyright©2010-2024 三秦影像图片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三秦摄影人之家QQ群:134982308